close

建構知識學習地圖 提升服務經濟競爭力

創新發現誌/提供

企業需要T型人才

採訪/金麗萍、胡秀珠 文/胡秀珠 攝影/塗建榮、張智傑

邁向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,企業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?日本知名作家村上龍在《工作大未來》一書中提出,「考上好大學,能進入大公司或政府機關工作,從此過著安心穩定的生活,這樣的時代已經結束了。」面對環境的變局,只有一項專才的「I型人才」已不敷使用,尤其在產業轉型、創新的過程中,唯有跨領域的「T型人才」才能具備市場競爭力。台灣在邁向「知識經濟」、「服務創新」導向的先進國家之際,需要透過系統化的「服務科學」研究,建構知識學習地圖,以提升服務經濟競爭力。

在世界推動「服務科學」的浪潮下,台灣各界亦積極投入「服務科學與服務創新」的行列,包含清大、政大、台大、元智、溫世仁文教基金會、資策會、工研院等各領域學者專家,在1月20日共同發起成立「台灣服務科學學會」。學會積極透過知識地圖的建構,以培養T型人才以符合國際潮流為重要使命之一。而政治大學資管系教授、同時也是政大服務科學中心(SSRC)主任苑守慈及清華大學服務科學研究所教授嚴秀茹是國內建構「服務科學知識地圖」、培育T型人才的重要種籽教師。

設計組合課程 培養T型人才

T型人才的概念是由哈佛商學院教授桃莉絲‧巴登(Dorothy Barton)首次提出,早在1995年,巴登在其著作《知識之泉》《Wellsprings of Knowledge》中提到,如微軟、惠普、IBM等科技巨人,現在需要的不只是單純的工程師,而是擁有第二、第三專長的T型人才。

苑守慈指出,傳統教育培養出來的所謂I型人才,是指在某個專一領域中具有專精技術的人才,也就是一般人常講的「專才」;而T型人才(T-Shaped),則是指除了在某專一領域中具有專業智能之外,並同時對於其他相關領域都有一定相關知識的人才,也可以說是具有較廣泛智能的人才,泛稱為「通才」。

2010年11月25日,首度集結跨系所、跨領域的學者專家,針對如何培養「T型人才」,課程應如何規畫、服務科學的藍圖如何擘畫等,有了第一次的廣泛討論。

「開始希望嘗試找不同領域專家,包括社會科學(Social Science)、服務管理(Service Management)、服務工程(Service Engineering)、服務設計(Service Design)等四大領域,邀集學生投入蒐集服務科學(SSEMD,Service Science、Management、Engineering、Design)課程,在IBM公司推薦下,找出全球各大名校相關課程」,嚴秀茹形容,等於將全球的服務科學相關領域的知識翻過一遍,只希望找到對培養T型人才最有利的課程。

苑守慈強調,服務科學人才的養成,學生必備某一個領域或系統的深度技能,其他三個領域則要有廣泛知識,重要的是,要有整合、溝通能力,樂意接受不同的事物。

創新思維 就是改變的思維

嚴秀茹指出,在跨學科教授們的腦力激盪下,各小組討論在自己領域之外,要如何往外拓展,換言之,在「I」的架構下,如何伸出兩隻手搭在別的領域(即T的開展),可以長出什麼樣的可能性。透過跨界對談的機會,讓很多老師看到不同的可能性,從事設計的人也願跨出腳步向服務科學邁進,可以選擇增加哪些其他的課程,「這與傳統設計學院的課程,差距滿大的,等於走出自己原來的範疇,是Mindset(心態)的劇變」,嚴秀茹強調,「創新思維就是改變的思維」,這是推動服務科學成功的關鍵。

苑守慈表示,台灣服務科學學會大力推動的「知識地圖」,就是將課程系統化分類,在社會科學(Social Science)、服務管理(Service Management)、服務工程(Service Engineering)、服務設計(Service Design)等四大領域中,可以有S+M+E+D、E+M+S、S+D、M+D等等不同的組合,適才適所,找到符合學生需求的課程組合。

「服務應該是內化的,單靠在課堂上的講授課程並不夠」,愛看日劇、並從日劇中學到服務精髓的嚴秀茹認為,日本在服務科學的學術領域中,比起歐美國家,並非最頂尖,但從其觀光旅館業對客人的服務態度來看,「貼心服務」已經融入日本民族的DNA,是生活與文化的一部分。要培養T型人才,傳統教學課程及方式都必須改變。

服務科學是「行」的科學,必須透過行動去觀察體驗,才能創造思考、實驗創新。2011年1月21~23日,清大服科所70位碩士生,前往新竹北埔鄉麻布山林進行為期三天的「人文體驗營」,這就是一種創新的體驗學習課程,嚴秀茹說,在三天的活動中,要挑戰學生對於自我設限的框框。每個人都會自我設限,看到自己的限制是因害怕或莫名的恐懼所造成,透過溯溪、跳水等具挑戰性的活動,幫助學生對自己有深度的認識、發掘自己的潛能後,才能跨越自我,出去做服務他人的事,「這比較不是其他系所會做的事,也絕對不是課本會教的事。」嚴秀茹笑著說。

此外,嚴秀茹也認為,生活要改變、心態也要跟著改變,她鼓勵學生到不一樣的地方去做義工,如到中國大陸非常偏鄉協助農村新的改造、教導小朋友,知道在最困難的環境下是什麼、應如何克服困難、解決問題,讓生活體驗與課程配合,會比起只在課堂上學習,或是每年寒暑假到企業實習要來得受用。她同時也鼓勵學生到頂尖的飯店接受最好的服務,因為「沒有享受過好的服務,怎麼會知道什麼是最好的服務?」

勇於擁抱改變 實踐創新精神

嚴秀茹強調,在跨領域的學習中,面臨最大的困難是Mindset無法改變,緊守自己的專業領域,而不願開放心胸去接受新的領域,因此,有的科門會走得比較快,有些會比較猶豫。例如,學IT的人跨界到人類學、管理、行銷等學系,思維是很open的,因為IT原本就要用在各種不同的領域,包容性大;但管理學因發展得比較久,也較為成熟,IT進來可以扮演什麼角色?通常管理、行銷領域的人抗拒會大一點,嚴秀茹建議從新的思考角度,納入新的想法,對原有的領域創新將有所幫助。

啟動創新,最根本、最重要的就是改變思維,把自己由「I」型人轉變成「T」型人。I型人的思維只有單一領域的深度,既看不到、也不想思考在自己習慣範疇之外的任何事物;但T型人有深度也有寬度,在自己熟悉的範疇之外,也勇於擁抱改變,思考創新事物,這才是新世代所需要的人才。



原文網址: 建構知識學習地圖 提升服務經濟競爭力 | 創新發現誌 | 雜誌櫃 | NOWnews 今日新聞網 http://mag.nownews.com/article.php?mag=4-90-3797#ixzz1MhzhJeKY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清大服科 的頭像
    清大服科

    國立清華大學 服務科學研究所

    清大服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